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病逝与病世的区别(一个人的去世有哪些别称?)

时间:2024-12-06 08:31:59

去世,指的是人死去。平常人们认识的去世指的是心跳停止即为去世,道家认为去世指天地人三魂离体,但并不是真正的死去。在古代,“死”的别称不但众多,而且从中能够窥见等级观念、心理活动以及情感色彩。

天子之死叫“崩”“驾崩”的意思是皇帝的车驾崩坏了,诸侯或相当于诸侯的封国国君、封爵王侯,以及贵妃、公卿大臣之死称“薨”,大夫之死叫“卒”,这从西周一直到唐宋以前都是如此。唐宋以后,普通百姓死,才敢称“卒”,古时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

受佛教轮回观念的影响,“死”的别称上,出现了诸如归天、厌世、下世、上仙、归净土、人冥,甚至直言下地狱、见阎王、上西天等。

革命志士、爱国忠臣、民族英雄,白刃横于前而宁死不屈,为国家赴汤蹈火,其死堪称英烈,人们用殒(殉)国、殉难、殉节、殉命、殉身、捐躯等来称誉他们。对于那些死于非命的奸臣、祸孽、恶人、盗匪贼寇等,往往称其死为毙命、毙、绝、灰灭等。

古代人未及15岁而死,称天,未成年而死,称殇,此外还有短折、天折等别称。至于杀、诛、戮、醢、战亡、病没、弃市、伏诛、伏法、就义、正典刑、正法、凌迟、戮首、腰斩、寻短见、自经、自缢、自溺、遇害、遇难、牺牲等,都属于死的不同方法,不能视为死的别称。

关于“死”的别称,数量最多的还是如下这些大众化的中性别称,诸如亡、殁、没、丧、终、故、逝、殒、不起、绝命、弃手足、弃堂帐、捐馆、捐馆舍、物故、溘逝、弃养、亡躯、作古、谢世、弃世等。

死亡过程是机体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逐渐终止的过程。通常将死亡过程分为三期。

濒死期:又称挣扎期,指人在临死前挣扎的最后阶段。一般多有面容苦闷,时有鼾声,血压升高,意识模糊或消失,各种反射减弱、迟钝或消失,血压降低,脉搏和呼吸变弱或出现周期性呼吸,该期持继时间长短不一,可由数秒钟持续到数小时或更长。

临床死亡期:是生物学死亡前的一个短暂阶段。表现为呼吸与心跳停止,各种反射完全消失,从外表看来人体的生命活动已经停止,但组织内微弱的代谢过程仍在进行,生命有复苏的可能,此期通常为5—6分钟。

生物学死亡期:全身各组织细胞的生命活动停止而陷于不能恢复的状态要经过一个过程,首先是大脑皮质,接着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不能恢复的变化,各个器官组织功能解体,心跳、呼吸停止。此期人工方法复苏不能成功,脑缺氧5—6分钟以上,脑细胞坏死,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永久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