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矿库及分类
处理和储存尾矿的方法包括河道处理、海底处理、湿地保留、回填、干堆及蓄水后储存。目前发达国家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蓄水后储存,其结构通常被称为“尾矿库”。尾矿库是用来贮存尾矿的场所,筑坝拦截谷口或围地构成的。
尾矿通常储存在水中,是为了隔离尾矿表面残存的矿物质继续与氧气发生反应,当尾矿的原矿材料为铁矿时,将尾矿隔离在水中的效果尤为明显。它包括建设和存储系统、防洪系统、运输系统、尾矿回水系统及管理和维护系统。可根据建筑尾矿库周边的地形条件,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山谷型:该类尾矿库建设在山区和丘陵地区,利用山谷天然形成的三面环山的优点,只在下游谷口处筑坝。优点在于初期坝的坝型较短,坝体工程量较小,后期形成的堆积坝易于管理和维护。坝体高度在增长过程中,可以获得较大的库容和拥有良好的纵深比。缺点在于该类尾矿库的汇水面积大,需要数量较多的排水设施和完备的排水系统,来降低尾矿库区的浸润线,来保证尾矿库的安全运行。
山坡型:所处地点位于丘陵和湖湾地区,利用周边山坡和洼地,进行围截形成尾矿坝(通常为两或三面筑坝)。特点是初期坝体长,初期坝的工程量大,施工较为复杂,且后期堆积坝的高度低,库容和汇水面积小,不利于管理和维护。丘陵地区常采用山坡型。
平地型:利用平原地区的平地,在四周修筑堤坝,封闭形成尾矿库。缺点是初期坝、后期堆积坝工程量极大,且堆积坝的高度低。库区面积会随着尾矿的堆积逐渐变小,从而导致尾矿的沉积滩坡度变缓,汇水面积逐渐变小。
截河型:此类尾矿库的建筑需要截取一段河床,分别对河床的上、下游两端进行筑坝形成尾矿库。优点在于可以节约农田面积。缺点在于库区内及上游区域需要设置复杂的排水系统且数量庞大,维护时工作量大。
尾矿库溃坝事故
在全球范围内,尾矿库溃坝事故时有发生。此外,有关部门对尾矿库溃坝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和人员伤亡的机理认识不足。据报道,在全球18000座矿山中,过去100年的故障率估计为1.2%。而传统蓄水坝的破坏率为0.01%。全球3500座尾矿坝中,平均每年有3座发生溃坝事故。
- 2010年9月,中国广东紫金尾矿库大坝突然坍塌,该事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4.6亿元,造成22人死亡,6370幢房屋受损。受影响的作物面积为72.6平方千米。
- 2014年8月,加拿大的波利山铜金矿尾矿库溃坝,坝体溃坝的原因是由地基破坏导致堤防旋转滑动,释放的尾矿液的体积为2500万立方米,液体沿着溪谷向下游流动了9公里。这次事故加拿大有史以来最大的尾矿坝溃坝事件,也是过去十年内第二大溃坝事故。
- 2015年12月,巴西的福岛大坝倒塌后,4300万立方米的铁矿石尾矿被释放出来,导致从多西河到大西洋的河道受到污染,长度长达668公里。
由此可见,尾矿坝溃坝事故在全世界范围内时有发生,维持尾矿库的安全稳定是整个采矿过程中最具挑战性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