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大的国家目标实现能力是中国体制的重要特征,就如同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宣告的那样,“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评估中国国家目标实现情况,五年规划是很好的对象,它体现了国家量化目标,同时又具有延续性,近乎涵盖了在此之前整个新中国的历史。中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现在是第13个五年规划。
我们对历次五年(计划)规划目标实现情况进行了评估,可以发现两个很突出的特点:第一,总体而言,中国具有很强的国家目标实现能力,虽然其中有好有差,但是总体上实现了目标。
第二,改革开放以后总体上比改革开放之前完成情况要好,而且完成率趋于上升,“十一五”规划22个指标完成了20个,“十二五”规划24个指标完成了23个。从“十三五”规划前三年实施情况来看,25项指标中22项进展达到或者超过预期进度,预计又是一个完成率很高的五年规划。
为何中国具有强大的国家目标实现能力?为何有的国家能够实现国家目标,而有的国家却不能?本文以五年规划为例加以说明。
目标治理最重要的机制是目标匹配机制。这点类似企业的目标管理理论,不是通过上级对下级的指令性支配,而是通过“自我控制”实现个体目标跟组织目标的匹配。决策者的目标固然取决于其利益,同时也受制于其认知,目标匹配主要是通过信息交流影响参与者认知来实现的。
首先是参与型目标制定。中国已经形成了五年规划编制“集思广益”型决策,在长达近两年的规划编制过程中,不同系统、不同层面的无数工作人员都参与到这个过程中,通过共同思考未来五年发展路径,相互交流信息,相互协商,从而达成未来发展方向的共识。
其次是政治引导。中央通过政治引导将地方的积极性有效地引导到中央的政策目标上来。五年规划编制过程中,地方的五年规划由地方的人大审议通过。地方五年规划的审批在中央之前,如何保证地方的五年规划与中央精神一致——主要就是通过政治引导。除此之外,五年规划制定之后会在全社会广泛地宣讲、动员组织学习,这本身就是一种信息传递机制。
第三是规划衔接机制。地方五年规划需要和国家五年规划相衔接。例如,“十二五”期间中国主动推动快速发展向科学发展转型,中央主动降低了经济增长目标,但是许多地方政府仍然追求高增长。2011年1月,国家发改委特别要求地方要降低GDP指标。最后,大部分提出过高GDP增长指标的省份调低了指标,特别是提出翻一番目标的省份都下调了目标值。最后各省“十二五”规划经济增长率平均值为10.6%,虽然仍然大大高于中央的7%,但是已经比各省原本的要求大大降温。
由此可见,目标匹配机制基本能保证通过地方执行自身目标,实现国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