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人造卫星之父是谁

时间:2024-08-15 16:00:21

身在中国,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国之重器的研发成功与否是决定一个国家能否保证人民安全的主要因素,也是决定一个国家能否推动经济稳健发展的重要力量。

显然,我们中国的国之重器在当今世界都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无论是上天、入地、下海,还是基建、制造等等,国之重器都当仁不让,且向人民、向世界交出了一份份满意的答卷。

而在国之重器为我国带来的荣耀背后,是无数知名、或不知名的科研人员在支撑,他们前仆后继、呕心沥血,却也不厌其烦地坚持着。我们对钱学森、邓稼先等两弹一星元勋怀着无限的崇敬之情,同样也应该感念于所有科研工作者的付出。

那接下来要谈到的这位也是中国人造卫星的先驱者,他的名声或许没有钱学森等人那么如雷贯耳,但也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人造卫星之父,他就是赵九章。

赵九章

气象学家的诞生

赵九章,1907年生于河南开封,成长在一个中药世家,原由家中长辈决定的人生道路在民国那样的动乱时期发生了很大改变。

事实上,他本身就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又因从小接受私塾教育,后来也在学校教育中受益良多,尤其亲身经历了五四运动的浪潮,他对于自己的未来有了新的规划和期待,彼时,“科学救国”这颗种子已深深驻扎在他的心底。

1926年,赵九章凭借优异的成绩进入浙江工专(浙江大学工学部前身),三年后,他又考入清华大学攻读物理,这几年的学习生活都为他之后的气象方面的研究创新和文章撰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33年,赵九章在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当时由五四运动所引发的留学潮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科学民主的旗帜摇曳在每个救亡图存的中国人心中,新一代青年人也希望通过留学这条路,可以探求国外的国家模式和先进技术等,从而为中国革命助力。

五四运动

赵九章亦是如此,他积极转向国家公派留学生的名额争取,并于1935年考入德国柏林大学气象学专业,师从气象学家H·Von·菲克尔。

1938年,赵九章博士毕业回国,他先后在西南联大、中央大学等高校任教,同时也在各大气象研究所进行信风带主流间的热力学研究。

他将数学和物理的方法应用在气象学领域,在中国动力气象学上是有开创性贡献的,并且他的很多相关理论都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像他提出的行星波不稳定概念等。

十多年的时间里,赵九章始终坚守在气象学研究的岗位,即使面对并不乐观的国家形势和科研条件,他也不曾退缩,为中国现代气象科学的发展创立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并具有严格的指导意义,值得借鉴研究。

赵九章在德国期间

投身人造卫星的研发

1958年,对中国来说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对于赵九章来说更是转折性的一年。

就在这一年,我国已亲眼目睹了苏联和美国人造卫星的相继发射,当时美苏两国相持不下的紧张态势同样让我国感受到了危机,同时我国前所未有地意识到人造卫星必将成为未来国家力量的一种体现,而此时的中国恰恰也需要这样一个契机以尽快地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在决定要跟上美苏脚步、加紧研发人造卫星后,我国很快就开始了大刀阔斧地筹备行动,首先便是需要设立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研发团队,赵九章就在其列。

事实上,赵九章一直是主攻气象方面的研究,而人造卫星又是中国从未接触过的领域,没有人有足够的经验或者相应的知识储备去独揽这件事,尤其是在美苏牢牢封锁重点技术的情况下,该领域的研究更是举步维艰。

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赵九章同钱学森、卫一清等人被赋以重任,他们也欣然接受这个挑战。

赵九章是技术组的组长,在综合分析我国国力和科研现状后,他向上级报告了关于中国人造卫星发射的重要提议,即按照探空火箭、小卫星、大卫星的研发顺序按部就班地实现人造卫星的发射,这一计划得到了广泛认同。

自此我国的人造卫星行动正式开始,大量的资金、技术和科研人员的共同作用下,人造卫星的研发也在稳步进行中,但很快事情的顺利发展突然之间被打破了。

赵九章在苏联参观人造卫星

含冤逝世

赵九章参与了中国人造卫星艰难的开始,却再也无法见证人造卫星的发射。

时间来到1966年,十年动乱时期爆发,赵九章也毫不例外地被批斗、游街,承受着非人的折磨。而这一切苦难的来源只是因为他曾经在柏林大学读书,还有个做国民党的姨父戴季陶,真是何其讽刺。

当年,赵九章尚且作为人造卫星发射计划的重要负责人,依然被造反派施以各种酷刑和侮辱性的言语行为,甚至被“乱扣帽子”,那更多的相关人员呢?他们所遭受的,想必更令人无法想象。

可是,即使是面对如此残酷黑暗的现实,赵九章依然对国家、对正义抱有无限的希望,他一次又一次地说服自己造反派的猖狂只是一时的,国家会拯救那些兢兢业业为国付出的科学家,他却等不到那一天了。

1968年6月8日,航天材料专家姚桐斌被歹徒打死,这一消息很快传入赵九章的耳中,连姚桐斌这样的元老级人物都受到了如此迫害,赵九章彻底死心了,对于未来、对于自我,他早已在希望的重建和毁灭中消磨掉了热情,他放弃了,放弃一直以来全身心投入的人造卫星事业,也放弃了生命。

1968年10月16日,赵九章本该像往常一样工作写检查,平淡地度过这一天,但就在这样一个再寻常不过的日子里,他服食了大量安眠药,选择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赵九章的雕像

他没有留下只言片语,没有言辞激烈的谴责、更没有嘱托,甚至连尸体也不知所踪。他仅仅是安静地离开了让他失望至极的现实,却也永远无法亲手继续中国人造卫星的研发,这是整个中国的缺憾。

赵九章是众多科研工作者的一个缩影,他们秉持着为国效力的信念感和使命感,以建设祖国为己任,在沉默中凝聚起中国精神,在黑暗里铺就中国的光明未来。他们总是在争分夺秒和倾尽全力中燃烧自己,对于那些被反复歌颂的付出,他们甘之如饴。

生命的精彩从来不是千篇一律,有一帆风顺,自然也有苦尽甘来,但赵九章乃至更多科研工作者传递给我们的不外乎是即使前路希望渺茫,也要维持心中的火,那才是一切力量的源泉,才是生命最远的找寻。

1999年9月18日,赵九章才迎来了属于他的正义与荣誉——国家授予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确如赵九章期望的那样,国家还了他们科研工作者一个公道,即使是在推迟了几十年之后。

然而,真正令人遗憾的是赵九章作为人造卫星最早的一批研发者,却无缘见证人造卫星的发射,也无法预见到其给中国带来的底气与辉煌,同时也有一代科研英雄被迫害的悲哀,那是我们国家始终应该进行的历史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