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醢刑是什么刑(中国古代刑罚——醢刑)

时间:2024-07-08 11:00:47

醢刑是一种把人剁成肉酱的酷刑。此刑当属商纣首创,《殷本纪》记载:“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喜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鄂侯争之疆,辨之疾,并脯鄂侯。仅仅因为九侯之女无法满足商纣的兽欲,就被杀死,其父被剁成肉酱,说了几句公道话的鄂侯也惨遭不幸,商封的暴虐注定了殿商的覆灭,这也就是《离骚》)所说的:“后辛之菹醢兮,股宗用而不长。

与醢刑相似的是脯刑,这是将人剁成肉酱后再做熟分给他人食用,“肉酱为醢,肉熟为脯”,较之醢刑,脯刑更为残忍,上述鄂侯就是此刑的罹难者。

春秋战国时期,醢刑并不鲜见,孔子的得意门徒子路就曾受此刑。《礼记・檀弓)載:子路在卫国内乱中被杀,孔子非常伤心,在中堂痛哭流涕,当听到子路竟然是被醢而死,孔子更是悲痛欲绝,为了避免触景生情,他把自己家里的肉酱也给倒掉了。在《左传》中也有大量关于醢刑的记载,如庄公十二年,宋人南宫万和猛获弑君,相继逃亡,猛获逃到卫国,被卫国遺返,南宫万逃到陈国,卫人向陈国行贿,要缉拿凶犯。于是陈人派美女陪南宫万饮酒作乐,待其酩酊大醉之后,用犀牛皮包裹起来交给宋人,两人都被处以醢刑。

汉朝之初对于谋反等严重犯罪常常使用醢刑。《汉书刑法志》记载:(汉初)令曰:“当夷三族者,皆先黥、斩左右趾,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菹就是醢刑,按照汉初规定,谋反被判族诛必定要附加醢刑。开诛杀功臣风气之先的刘邦就曾以谋反之名诛彭越,处醢刑,还将彭越之醢遍赐诸侯。如此对待功臣,实在让后人心寒,武帝时投降匈奴的李陵在《答苏武书》中,仍提及彭越之冤,他不无激愤的指出:“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子为汉臣,安得不云尔乎!昔萧、樊囚,韩、彭菹醢,晁错受戮,周魏见辜;其徐佐命立功之士,贾谊、亚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谗,并受祸败之辱,卒使怀才受谤,能不得展,彼二子之遐举,谁不为之痛心哉!陵先将军,攻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到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在极端专制的年代,卸磨杀驴简直太过平常。刘邦死后,汉惠帝除醢刑,但醢刑之名却已深入人心,以至汉景帝时吴王刘濞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率诸王造反,自称“请菹醢之罪。”可见,醢刑已经深深在时人心中打下烙印。晋承汉律,醢刑未见律载,只是对谋反大逆之犯偶有使用,属权宜之法,《晋书・刑法志》日:“至于谋反大逆,临时捕之,或污潴,或枭菹,夷其三族,不在律令。”较之两汉,晋朝还是有进步的。

晋以后,史书中罕有醢刑记载,但历史却偶有反复,北宋又复行醢刑,而且比以往更为惨烈。先前诸代醢刑仅限于谋反大逆等重罪,但宋朝居然以此镇压盗贼,宋真宗时州知府张密学获一“巨盗”,“设架钉于其门,凡三日醢之"。由于醢刑极为残忍,故一般只限于杀一做百,每次刑之人不过一二人而已,但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环州欧希范造反被抓,其同党十数人“剖其腹,绘五脏图,仍醢之以赐诸溪洞中",此种醢刑估计商纣也自叹弗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