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虎难下”,出自《晋书·温峤传》:"今之事势,义无旋踵,骑猛兽安可中下哉。"
唐·李白《留别广陵诸公》诗:"骑虎不敢下,攀龙忽堕天。"
晋成帝咸和三年,镇守历阳的将领苏峻和镇守寿春的将领祖约,以讨伐辅佐晋成帝的中书令庾信的旗号,率军攻入都城建康,控制了朝廷。危急时刻,担任江州刺史的温峤挺身而出,同逃到他那里的庾信共推举征西大将荆州刺史陶侃为盟主,起兵讨伐叛军。
由于叛军人多势众,陶侃接连打了几个败仗,不久军粮也出现了困难。陶侃面对一再的失利,产生了畏惧心理,他责备温峤说:“起兵时,您说要将有将,要粮有粮,只要我出来当盟主就行了,可是,现在将在哪里?粮又在何方,如果粮食实在接济不上,我只能带领本部人马回老家去,等以后条件具备了再干。”
温峤劝说陶侃"骑猛兽安可下哉?"意思是,在当前的形势下,不能回转方向,正像骑在猛虎身上难以下来一样,只有把它打死才是唯一出路。陶侃听了温峤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于是振作精神,最终打败了叛军。
那句"骑猛兽安可下哉?",后来演变成了成语"骑虎难下"。表示事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想要停下来已经不可能,因而骑虎难下也含有进退两难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