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大打出手的意思和解释(“大打出手”这个词,其实是源自戏剧舞台)

时间:2024-07-30 15:45:09

“大打出手”这个词,比较常见。一打开手机,总会刷到“因为一点小事,两人一言不合,便大打出手”这样的社会新闻。

也许你不知道,“大打出手”这个词,其实是源于戏曲舞台艺术的一个专用术语,即“打出手”。

那么,什么是“出手”?什么又是“打出手”呢?

什么是“出手”?

要想知道什么是“打出手”,就得先弄清楚什么叫“出手”。

出手,在现代汉语中义项很多,其中之一便是“东西脱手”。艺术家们把这个词借用到戏剧舞台表演艺术中,就是指舞台角色根据剧情的需要,将手中的刀枪剑戟啦,斧钺钩叉啦,镋棍槊棒啦,鞭锏锤抓啦,拐子流星啦,不管什么兵器都行,有意识地使之短暂脱离手掌,这种舞台技巧,就叫“出手”。

戏剧舞台上的孙悟空

比如,《三打白骨精》中,猴哥孙悟空咧着嘴,弓着腰,一颠一颠地往台上一站,一只手抓耳挠腮,另一只手则把金箍棒抡得滴流乱转,像风火轮一样。转着转着,突然把棍子往半空中一扔,落下来之后再用手接住,接着继续转。

《火烧裴元庆》中,裴元庆打败敌将辛文礼之后,很得意,只见他左右开弓,舞动双锤,颠锤,转锤,把锤抛向上空,转身接,翻身接,锤顶锤,柄顶柄,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与孙悟空耍金箍棒一样,裴元庆这种抛、接、颠、转等丰富繁难的特技,在戏剧艺术中就叫“出手”。

京剧《火烧裴元庆》剧照

角色通过一系列的“出手”舞台动作,就能很好展现了自身无比高超的武艺,同时也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活动。

“出手”是一个人站在舞台上时的表演技巧,若是敌我双方同时出现在舞台上,那肯定是要打起来的,这就是“打出手”。

“出手”怎么打?

舞台上的“出手”怎么打?当然不能像手机里的人们那样,揪着衣领,薅住头发,劈头盖脑乱打一气。

舞台动作首先得讲究艺术美,让人看着舒服,同时还要真实,让人觉得是现实生活场景在戏剧舞台上的艺术再现。

京剧

比如,要表现古代战场上的大战、激战、混战等场景,多采用“档子”套路和“续上”形式。

所谓的“档子”“续上”,都是戏剧舞台艺术固定的表演程式。简单来讲,就是人数的不断增多。

先从二人对打的“单对”,发展到三人对打的“三丁”,然后继续发展到四人对打的“四股档”,六人对打的“六股档”,八人对打的“八股档”。

京剧艺术

武打进行中,这种递增人数上场的形式,就叫“续上”。通过人数的不断“续上”,就能很好地表现战争场景愈战愈激烈、战斗规模愈来愈大的情节。

“档子”表演中,武打人数从二人“单对”起,逐渐递增到八人的“八股档”高潮,这个时候敌我双方的主将就该出场了,就该“打出手”了。

戏剧艺人在排练“打出手”(叶辰亮摄影)

打出手时,敌我双方将双头枪相互之间迅速传递抛掷。也就是你把枪扔过来,我接住;我再扔回去,你接住,这就是“打出手”的一种形式。所以,打出手也叫“过家伙”。

打到激烈处,就改用脚去踢了,所以打出手也叫“踢出手”。

戏剧艺人在排练“打出手”(叶辰亮摄影)

舞台上,在急急风锣鼓的伴奏下,一大群人把对方一个人团团围在中间,这群人一边转着圈,一边把手中的双头枪啦,刀剑啦,朝中间那人扔去,中间的人也不断变换着姿势,忽而正踢,忽而反踢,忽而仰躺着踢,忽而侧卧着踢,忽而两脚同时左右踢,忽而两脚前后左右踢,怎么好看就怎么踢,怎么难踢就怎么踢。

“打出手”是怎么来的

小时候,我不怎么爱看戏,上面“咿咿呀呀”地唱,听不懂啊。但是我爱看热闹,尤其是一到表演“打出手”的时候,两只眼睛便瞪得圆又圆,心都吊到了嗓子眼上了,生怕有人接不住,一杆枪直直地飞到台下来。

看大戏

同时,我还发现,舞台上中间那个踢枪的角儿,无一例外都是女的,而且以神仙鬼怪戏为多。

比如,《盗仙草》中的白娘子,《锯大缸》中的王大娘,《盗库银》中的青蛇小青,《虹桥赠珠》中的凌波仙子,《八仙过海》中的金鱼仙子,《火凤凰》中的大白鹭,等等,这有点意思。

晋剧《盗库银》

事实上,戏剧舞台上的“打出手”,最初的设计,就是用于神仙鬼怪戏中的。

据说清末时期,京剧《封神演义》上演的时候,为了表现小说中描写的神怪交战中各自祭起法宝,又相继被对方破坏的斗法情形,京剧艺人便别出心裁,设计了这种把刀枪抛掷给对方,又被对方踢挡回来的“打出手”形式。

戏剧舞台上的“打出手”

再后来,戏剧艺人们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经过不断提炼加工,吸取了民间武术和杂技中的一些技巧,使之成为一种具有舞蹈韵律、节奏和美感的舞台艺术。

这种艺术,不但讲究“边式”,即戏曲行话里漂亮的意思,打起来要好看,能吸引观众,还要在演出时有完整周密的组织和安排,做到既能紧张热烈,又能有条不紊,为剧情服务,还能很好地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刀马旦

估计是这种程式化的舞台武打形式的观赏性比较强,用在武旦、刀马旦身上更好看些, 所以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打出手表演,大都以旦角为主。

比如,《战洪州》中的穆桂英,《铁弓缘》中的陈秀英,《红桃山》中的张月娥,《取金陵》中的凤吉公主等等。

“出手”还能用什么来打

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出手”不仅能用手掷脚踢,还能用“靠旗”来打。

有一出以刀马旦为主的京剧,叫《战洪州》,说的是辽邦萧天佐领兵犯界,北宋元帅扬延景被困洪州城,穆桂英挂帅,率领杨家将前去解围的故事。

戏剧《穆桂英挂帅》

《战洪州》是传统戏目,戏迷们看多了,习以为常。但是,云南京剧院名角关肃霜主演的《战洪州》,上世纪80年代初在北京一上演,即引起极大的轰动,以至成为了京剧表演艺术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这种轰动效应的产生,就是因为“打出手”。

关肃霜先生表演的打出手,不是用手接,也不是用脚踢,而是用背后的靠旗去磕。

关肃霜在《战洪州》中扮演穆桂英

“靠旗”,就是武将背后插着的那四面三角形小旗子,也有人叫它“护背旗”。

所谓的“靠”,就是武将出阵迎战时身上穿的行头,也叫“硬靠”“大靠”,背后要插上四个小旗子。

如果是非战斗场合,武将们的披挂就变成软靠了,软靠背后不用插小旗子。

关肃霜扮演的穆桂英身穿大靠,当对方第一杆枪掷过来时,马上用背后第一根靠旗把枪挡了回去。即刻之间,第二杆枪又掷过来了,她用柔功把枪吸到第二根靠旗上,然后绕一圈再直打出去,仅此两下既快又准的动作,已经令人眼撩乱了,后面还有更多的惊险场面。

只见敌人的八杆枪接连不断地在空中朝穆桂英飞来,穆桂英沉稳迅速,左右开弓,前打后挑,惊险万分,每每演到此处,观众总是掌声此起彼伏,叫好连连。

关肃霜所开创的“靠旗打出手”一呜惊人,影响遍及全国,“靠旗打出手”的技巧很快被诸多剧种的演员学习和运用,这些年又有了不断的发展,成为戏剧舞台上一朵艺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