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的解释(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时间:2024-08-07 08:01:42

原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水调歌头》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首代表作,以其深邃的哲理、优美的意境和真挚的情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下面,我将从意向的角度,对这首词进行深入的解析。

词的首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以问句开篇,直接点出了明月这一核心意向。明月,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感、抒发思绪的常用意象。苏轼在此借明月之问,表达了对时光流转、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把酒问青天”一句,又通过“酒”这一意向,增强了词的情感色彩,使得整首词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接着,“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的想象力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将视线投向遥远的天空,想象着那神秘的天上宫阙,以及那未知的年份。这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好奇,不仅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也体现了苏轼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进一步展开想象,表达了想要乘风归去、探索天宫的愿望。然而,他又担心那琼楼玉宇的高处太过寒冷,无法承受。这里的“寒”,既是对天宫环境的想象,也是对高处不胜其寒的人生哲理的隐喻。苏轼借此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依恋,同时也透露出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与不安。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轼转而描写自己在月光下起舞的情景,与天上的明月形成对比。他通过这一对比,表达了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与珍惜。同时,“何似在人间”一句,也暗示了词人对于人间情感的深刻体验和理解。

下阕开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苏轼将视线收回,聚焦于月光照耀下的朱阁绮户,以及那因思念而失眠的人。这里的“无眠”,既是对人物情感状态的描写,也是对词人自身情感状态的写照。他借此表达了对于离别的无奈与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对月亮的不满与疑惑。他认为月亮本不应有恨,但为何总是在人们离别时显得那么圆满呢?这里的“圆”与“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词人对于离别的痛苦与无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在此将人与月进行对比,揭示了人生与自然的共通之处。他认为,人生的悲欢离合与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都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无法完全避免。这种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使得整首词在抒情之余,又增添了几分深沉的思考。

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以美好的祝愿收束全篇。他希望人们能够长久地保持美好的情感与关系,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丽的月光。这里的“婵娟”既是对月亮的赞美,也是对人间美好情感的寄托。这一祝愿既体现了苏轼对人生的乐观态度,也表达了他对人间真情的珍视与向往。

综上所述,苏轼的《水调歌头》通过明月、酒、天宫、人间等意向的交织与对比,展现了一个充满哲理与情感的艺术世界。这首词不仅抒发了词人对时光流转、人生无常的感慨,也表达了他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好奇,对现实生活的依恋与珍惜,以及对人间真情的珍视与向往。这些意向与情感相互交织、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这首词的丰富内涵与深邃意境。